玩出精彩的汉字——“玩”

2025-09-17 18:56:3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转载自《孔子学院》中德文对照版2025年第3期/总第61期

图片

周末来找我玩呀!

曾几何时,在人们还通过短信联络的时代,这样一则亲切的信息曾闪现在我的手机上。发信人是我的语伴云云,一位刚来德国留学的上海姑娘。“中国人到底喜欢玩些什么?”我不禁好奇。虽然我对麻将、围棋,或者中国象棋皆一窍不通,但无论如何不愿扫了人家的兴致。于是,那个周六的下午,我准时来到学生公寓门前,准备“玩”。

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迎接我的不是棋盘,而是砧板;不是骰子,而是豆腐块。原来我们要“玩”的是热气腾腾的火锅。难道在中国,享受美食也算是一种游戏?我感觉被中文幽默了一回。

图片

字典释义中的“玩”

图片

事后回想起来,正是像这个小插曲一样的种种神奇的误解,将语言学习引至更深层次的理解。导致这场乌龙的“幕后黑手”原来是“玩”这个不起眼的汉字。我的语伴其实只是按照字典的原义将它翻译为“spielen”,而我在学习中也并未对这个字加以深究。不同于德语,中文里的“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并丰富多彩的含义。“玩”,或者北京话中的“玩儿”,是一个语义包罗万象的字,几乎涵盖了所有形式的娱乐、散心、解闷和打发时间的活动,因此除了“玩”的基本含义外,它还可以指“取乐”“享受”和“消遣”。围炉涮肉的午后时光自然也囊括其中。

然而,这个毫不起眼的“玩”字,作为汉语中一千个最常用的汉字之一,也是历经数百年才衍生出如此丰富而有趣的涵义的。根据东汉时期(公元25–220)的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的解释,“玩”最初仅指用手摩挲物件,尤指把玩玉石。中国人于三千多年前首次将它刻入甲骨文时,这个字由指代玉石的“玉”和表音的“元”组成。当时,其语言应用范围仍颇为局限。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玩”才在日常用语中拓展出广阔的语义领域。在现代日常用语中,“玩”泛指从事物中得到乐趣的行为。

图片
图片

成人“玩”世界

图片

更耐人寻味的是:由于“玩”这个字的广泛使用,汉语中模糊了孩童游戏与成人世界的概念之间的界限。“玩”远不止是孩童的游戏(“孩子正在玩”),还包括成人世界的社交游戏和运动项目(“玩游戏”“玩桌游”“玩电脑游戏”“玩球”)。它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令人愉悦的消遣。

图片

因此在中文语境里,不仅是小孩,大人的日常也在“玩”中度过。难怪去别人家做客时,常用的告别语是“有空来玩啊!”星期一上班,办公室的同事看到一脸困倦的我,会问:“周末去玩儿了吗?”用德国人的耳朵解码,就是“周末参加什么活动了?”或者“你周末出门了吗?”

谈到旅行,中国人更是“玩”不离口。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城市旅游攻略,常会撞见“青岛怎么玩?”这样的标题,实则表达的是“如何尽享青岛之旅?”根据天气和时节的不同,中国人会利用假期享受各种不同的乐趣,比如去宁夏“玩沙子”,即参与滑沙(乘滑沙板从沙山顶疾速滑下)、骑骆驼等活动,或仅仅只是到沙漠中自拍。而在中国南方的三亚,人们则“玩水”,例如游泳、冲浪、潜水或水上摩托。“玩水”的目的地还包括奇特的水文景观,如桂林风景如画的漓江,或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翠绿的湖泊和溪流。在这样的景区漫步和拍照,在语言上也被归入“玩水”的范畴。到了冬季,自然要“玩冰”和“玩雪”,这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尤为盛行,人们滑雪、溜冰,欣赏哈尔滨著名的冰雕。

图片

中文里的“玩”指的是各种形式的娱乐。

张家界国家公园里自然风光的视频和照片

显然也属于这一类

在中文中,兴趣爱好也常被赋予“玩”的色彩。摄影发烧友说“玩摄影”,DIY爱好者说“玩手工”,音乐爱好者说“玩乐器”,炒股则是“玩股票”。不过说到底,这和我们在德国没什么两样,普罗大众最热衷的,还是天天“玩手机”,“玩小红书”,“玩抖音”等应用程序。

然而,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国人对“玩弄把戏”同样深恶痛绝。这种态度在中文里体现为一系列带有贬义的表达:“玩人”意为戏耍他人,“玩心眼”指耍心机使诈,而“玩女人”或“玩男人”则特指在感情上玩弄异性。碰到这种情形,最管用的莫过于直截了当地亮出底线:别玩我!用德语说就是:“Verkohl mich nicht!”(别拿我开涮!)

图片

漫游“玩”宇宙

图片

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发现:这种语言上的“玩”乐精神,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抑或反之亦然?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确和他们的语言一样,充满了“玩”乐气息:城市公园里,大叔们“玩扑克牌”,拍得折叠桌“啪啪”响;全国城乡各处,人们在毛毡台面上“打麻将”打得“哗哗”响。时尚大都市的商场中,必不可少的抓娃娃机,在各家店铺之间竞相闪耀着炫目的亮光。年轻人在购物间隙,会到迷你KTV里纵情高歌,唱得酣畅淋漓。自拍机吸引着潮人们大玩创意快照,从西兰花头套、兔子耳朵到菠萝太阳镜,各种搞怪道具任君挑选。而那些意犹未尽的玩家,则会转战商场顶楼的“游戏天堂”,各式游戏机令人眼花缭乱。

图片

参加过中国企业职工运动会的人都会发现,“工作归工作,娱乐归娱乐”这句德国俗语在这里根本不适用。除了乒乓球、篮球这类“正经”的比赛项目外,员工们还会突然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趣味毛毛虫”大赛这种成人版跳跳球的游戏中。平时稳坐办公椅的职员们纷纷转移到巨型充气毛毛虫上,以团队为单位蹦跳着竞赛。这项广受欢迎的大众运动,甚至拥有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在中国的交友活动上,相亲者们则会嬉笑着玩“袋鼠跳”和“抢凳子”游戏,还会试图让尽量多的单身男女同时单脚站在一张报纸上,这情景会令旁观的德国人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幼儿园。

在我的第二故乡北京,只要稍加留意,便随时可以在某些(多为男性)市民的手掌间探寻到这种中国式“玩”乐精神的踪迹。许多老北京手中总是把玩着传统物件,他们称之为“玩手把件”,或者更文雅的说法是“文玩”。最受欢迎的当属核桃与葫芦把件,其次是木质手串或玉石。在北京胡同深处,人们至今仍在掌间摩挲着玉石,这与“玩”字最初的甲骨文意象形成奇妙的呼应。在结束这段“玩”宇宙漫游前,我想送上最后一条建议:在中国学习语言(或从事其他活动)期间,若有人邀您“来玩”,请务必答应!不妨期待未知的惊喜,谁知道最后会“玩”出什么精彩呢?

图片
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孔子学院》官网获取。

地址:https://ci.cn/xwzx/cbw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电话: 86-10-63240618
传真: 86-10-63240616
邮编: 100083
邮箱: info@ci.cn
社交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