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句如春雨,他乡远梦中 | 一位牛津科学家的古诗情缘与时空共鸣

2025-09-18 11:08:1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海伦(Dr. Helen A Bergen)

曾担任牛津大学精神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8年至今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

图片
图片

 

泰晤士河旁的春秋

黄昏却留恋阳光,

独坐花园满暗香。

往事纷纷催溅泪,

河边月隐雾茫茫。

这十二年来,我沿着中文学习之路,不仅学会了说中文,也逐渐熟悉了文学与古诗刚开始的时候,我因为古文的晦涩难懂而产生了挫败感,幸好我一直坚持不懈,终于日渐有了进步。有一天我十分惊讶地发现,我自己跟古代中国的诗人竟然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深刻同理心。

我原来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即使对英语诗歌也兴趣不多,因为研读中国的古诗,我的眼界突然开阔了起来,开始认真体察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研习古诗这条路,需要“精卫填海”般的意志,但我深信,过程比终点更美,值得倾注心力追寻。

缘起

一曲古风

我的故事始于一部中国古装电视剧——《延禧攻略》。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外,剧中的主题曲也让我着迷,尽管当时我并不完全理解歌词的含义。我的好友景伟向我解释了中文诗歌的精髓,并介绍了一些现代歌曲与古诗。我开始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逐渐明白,诗歌的关键在于“暗示”而非“直言”,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在国画中也有体现。

共鸣

第一首诗

此后,我决定每天都阅读一点古诗。有一天我在中文诗歌网站上“闲逛”,却发现几乎每首诗对我来说都很难完全理解,只能一边看一边叹息。当时我和先生由于刚刚失去了宠物猫“蓝蓝”而伤透了心,仿佛完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就在我差点放弃盲目地在网站上翻看时,仿佛命中注定一般,一首梅尧臣的《祭猫》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顿时心中一震,惊讶不已。这位千年前的诗人说了什么呢?——他宠爱的“五白猫”死了,他很难过,伤心得流泪。这和我此刻的心境是多么相似!

 

祭猫

梅尧臣

自有五白猫,鼠不侵我书。

今朝五白死,祭与饭与鱼。

送之于中河,况尔非尔疏。

昔尔啮一鼠,衔鸣绕庭除。

欲使众鼠惊,意将清我庐。

一从登舟来,舟中同屋居。

糗粮虽甚薄,免食漏窃余。

此实尔有勤,有勤胜鸡猪。

世人重驱驾,谓不如马驴。

已矣莫复论,为尔聊欷歔。

这首诗深深触动了我,最终促使我尝试写下自己的第一首古诗。景伟最先给我以修改帮助,我又花了不少心思几易其稿,后来才拿给我的孔院老师看——我总觉得在她面前“班门弄斧”有点尴尬,没想到,范老师给了我非常有用的反馈,还鼓励我继续研究古诗。

 

读《祭猫》有感

千秋诗长存,念诵喜亦惊。

共话虽隔世,同惜为猫情。

猫亡何欲祭,自痛忆隆冬。

尔句如春雨,他乡远梦中。

图片

海伦用毛笔写的诗

诗心

内敛的深情

 这首诗之后,我沉浸于古诗的世界,逐渐理解了平仄、意象、辞藻,尤其是五律与七律的形式我发现最容易理解的古诗是与爱情相关的,而最令人心碎的是与战乱和骨肉分离相关的。读到杜牧的《赠别》,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与爱人伤心离别的场景,只是那时的我们虽年少多情,却词难达意。景伟提醒我,这首诗完美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不事张扬却饱含深意,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我终于充分理解了这一点。

 

赠别二首

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疫情期间,我提高中文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幸亏牛津孔院安排了高级线上课,且授课的李老师在中西方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修养,特别重视通过文学启发学生思考。他给我们介绍杜甫的《月夜》,这首诗抒写了杜甫对妻子的相思,也反映了战乱与诗人生活的困窘。此外,为了参与孔院组织的线上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杜甫的《春望》,录制这首诗的朗诵视频。我认真地准备,越背诵越能深刻体会这首诗中寄托的深切悲伤与爱国之情,仿佛我真的能看到诗人悲怆的样子,感受到他因战乱而承受的入骨的痛苦。再后来,我发现《登高》具有同样的深意,我感受到诗人老年多病的愁怀。或许,我已经走到了中文之路重要的十字路口——我能读懂一首古诗,但也深知自己永远无法完全理解。

疗愈

以诗为药,释放生命伤痛

杜甫的诗让我忍不住回首往事。多年来,我试着化解人生的两出悲剧,而古诗也为我提供了一个释放心中悲伤的通道。第一出悲剧是,我童年时目睹父亲在海中溺亡而无能为力。

 

对海

夕阳映远海如金,

对浪追风随父行。

牵手闻鸥何知命,

荒滩孤影待清明。

第二出悲剧是,我在育龄时发现自己患有不育症。内心深处,我总有一种内疚感,仿佛觉得这两件事情在冥冥中有所关联。当然,我理智上知道,父亲的离世,我并无过错,但这件事却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沉重的烙印。

 

帷内

 

孤烛长夜照残帷,

共梦甘泉化苦杯。

怅卧该别怀未抱,

光消泪垂到朝晖。

 

从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养分,我发现写诗变成了我乐此不疲的爱好,也成为了我倾诉内心的方法。

归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今,我已步入晚年,心中常有“叶落归根”的愿望,但是牛津距离我的家乡新西兰万里之远,加之考虑到我先生的身体状况,旅行变得愈发困难。因此,每次收到来自家乡的不幸消息,我都倍感难受。最近,我无奈错过了姐夫的丧礼,心中深感遗憾,我把我的心里话写成了一首诗《隔海》,我大姐看后也十分感动。

 

隔海

风吹尘散落青林,

隔海思亲若断心。

雁难孤飞何处尽,

心书墨浓白云轻。

当然,我在牛津的退休生活依然非常充实而有意义。我和先生已经决定,将来不再搬家。我们的想法和宋代大词人苏轼一样:“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经常通过运动来振奋精神。有时,在大自然的诗意环境中,灵感也会不期而至。我珍惜这些难得的宁静时光。

 

林曲

破晓云沉微雨抱,

登高绕树听啼鸟。

神声散雾复清心,

脚下野花知返道。

图片

海伦在练习书法

我享受与孔子学院的中文之约,成了高级课的“长住民”。每两年,我都依依不舍地送别一位老师,同时也热情欢迎下一位老师。这种“无常”的感觉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本质。能与老师们互相学习,分享人生的甜酸苦辣,感受友情的温暖,已经是我莫大的福气和荣幸我跟前任老师李向东仍然保持着联系,他深知我对古诗的热爱,在发给我的邮件中说:“李白的《赠汪伦》改一个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海伦送我情啊!”这样的赞美让我感动不已。目前,董小珥老师同样也非常支持我提高诗歌的写作能力,费尽心思地启发我。我对她也非常感激。

 

赠董老师

千诗万卷映古光,

自独焉能赏深芳?

有德不孤必有邻

同行采朵梦词章。

注: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图片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电话: 86-10-63240618
传真: 86-10-63240616
邮编: 100083
邮箱: info@ci.cn
社交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