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
广
煜
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
中方院长
一、东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实践探索
01
自发尝试期:专门用途的中文班
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揭牌。此后,东非共同体(以下简称“东共体”)多国先后开办孔子学院,东共体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东共体国家学习中文的学生多数是为了去中国留学或者在当地中资企业和中国公司就业。东非多国中文教育机构,尤其是孔子学院,开始为有特殊需求的学员开设专门用途中文班。如,移民局中文专门班,为移民局工作人员培训海关常用中文;竹编技术培训中文专门班,为援卢竹编小组的卢旺达当地员工培训中文等。
2018年5月,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竹编组教学点第5期结业考试
02
自觉培育期:开设“中文+”特色课程
“中文+”课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以孔子学院为主的中文教育机构在进行中文教学之外,同时增设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将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同时学习中文和专业技术,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二是先进行中文教学,待学生达到一定中文水平后,将中文作为学习技术的工具,继续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是扩大“中文+”辐射范围,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孔子学院结合当地实际,以中文教学为基础,与当地各个行业结合。
2023年4月,卢旺达第8期武术中文班开班
目前,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文+”课程,涉及的领域多达数十个。东共体所有国家也都开设了不同的“中文+”特色课程。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在竹编现场授课,结合职业技能所需开设中文课程,形成了第一个“中文+”特色课程项目。该项目的成功迅速复制到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和援卢旺达农业示范中心项目中,形成了“中文+医护培训”课程和“中文+ 农业技术培训”课程等“中文+”特色课程。
2024年12月,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援卢医疗队
联合开设“中文+医护培训”课程
03
起步期:实施“中文+”和“+中文”双轨工程
双轨工程是指同时实施“中文+职业教育”和“职业+中文教育”。一方面,中文教育机构继续与所在国或地区的中资企业合作,针对拥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已就业的当地员工开发“中文+”特色课程,实施“职业+中文教育”工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习对象先有职业技能基础,再通过中文教育培训提升自身在中资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文教育机构在积极培养中文人才的同时,推荐引导学生前往中资企业实习和就业,实施“中文+职业教育”工程。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学习对象先有中文基础,再通过在中资企业或公司实习、工作获得职业技能。
2025年5月,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与C&D服装厂
合作开展“中文+职业教育”
“中文+职业教育”和“职业+中文教育”双轨工程是以孔子学院为主的中文教育机构结合自身资源及所在地中资企业和机构的优势联合开展的项目,既满足学员的要求,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目前的发展情况,即使在东共体“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出成熟模式后,这项工程也将继续开展。
04
快速发展期:建设“中文+职业教育”基地
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二者的结合是就业需求和服务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非洲国家和地区,这两类教育或早或晚地出现在以中文教育为主体的机构,或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机构。
2018年,“鲁班工坊”项目提出,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举措,鲁班工坊在填补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空白等方面取得突破。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召开,专门设立了“中文+职业技能”专题论坛,同时会中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以语言教育为主业,语言应积极融入本土,为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中文教育提供支持。同年12月,中国天津城市职业学院与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共建的肯尼亚鲁班工坊揭牌启运。该工坊与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马查科斯大学以云计算专业和物联网专业为基础,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肯尼亚培养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标准和产品的本土化人才。
以“鲁班工坊”和“中文工坊”为代表的项目标志着“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鲁班工坊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中文”项目,中文工坊是以中文教育为主的“中文+”项目,两类项目都是将中文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融合,从而实现“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东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模式
东非“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实践中形成了四种主要模式:加合模式、结合模式、整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加合模式是中文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被动结合,由学习者自身需求驱动,两类教育独立进行;结合模式则是中文教育机构或职业技能教育机构主动寻求与对方领域的结合,教学内容有所交叉;整合模式涉及多方力量参与,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教育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优势;融合模式是中文教学与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质量融合,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为主,教学媒介语言为中文,培养既懂中文又精通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模式反映了东非共同体“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为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模式是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融合的结果。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能,但教学媒介语言、教材语言等都是中文,学生习得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习得了中文和中国文化;教师则是既懂职业教育又懂中文教育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则同时精通中文和某一方面职业技能。负责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教育两个领域的主体可以融合为一体,如,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办学;二者也可能独立,但合作必然是深层次的,多维度的,如,合作开发职业中文教材,合作推广双证书制度等。
1
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的融合
鲁班工坊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建设实训中心、提供先进教学设备的同时,中方还组织教师和技术人员为非洲当地教师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并邀请其来华实地交流,切实加强课程开发、专业标准设置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2
以职业院校海外办学为代表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满足非洲国家需求,促进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一些中国职业教育机构也探索“走出去”办学,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办了职业教育机构。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的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这些机构采取共同管理、合作办学方式,集合中非双方优质资源,开设非洲国家紧缺专业,有正规的教学场地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帮助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以某一职业为办学特色的孔子学院,如中医药孔子学院、纺织孔子学院等也属于此类。
融合模式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除了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发展类型,未来也会有以中文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发展类型,比如在职业院校内建立“中文工坊”,或者以建成中国特色的海外国际学校为发展目标的孔子学院、华文学校等中文教育机构。
三、促进东非“中文+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01
服务国家发展新格局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建设开展相应的“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政治基础,据此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专业中文教育。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硬件基础,铁路、港口、能源、通信、互联网等方面建设,据此开展铁路、电建、驾驶、焊接技术等“中文+”课程。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经贸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了中外合资企业、境外园区的建设发展,据此开展“中文+商贸”“中文+海关”“中文+电商”等课程。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门领域,也是各国合作、项目开展的重要金融支撑,据此开展培养既懂中文又了解金融知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的“中文+”教育不可或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只有得到各国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一带一路”才能走深走实,据此开展关注民生、减贫和就业相关的“中文+”教育助力民心相通更为落地务实。语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和前提,“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打造具有开放视野的高素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队伍,以良好的语言交流、跨文化交际和宏观把控能力,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需求变化,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新格局。
02
汇聚多元支撑新力量
联合海外中资企业,以质量为根本,以培训为载体,以专业为依托,结合所在国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别化职业技能标准和证书,为所在国的学员就业创业提供便利与支持,同时依托所在国教育主管部门、海外中资企业、教育机构和职业院校等,逐步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生态圈”[3]。
依托综合资源优势,创造技术培训、学历培养与非学历培养的奖学金项目等形式,为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特色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等社会各单位的沟通协作,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国际化水平,获得合作共赢的发展。
发挥本土人才作用,培养本土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晓中国语言文化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中文教学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一些过度依赖“输入型”中文教师的教学机构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突显出本土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持续搭建“中文+”合作平台,推进与企业、职业院校的合作,助力“通中文、精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中资企业合作,搭建职业技术特色平台,企业也可以直接参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人才培养,激发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利用国内优势资源,形成多元主体支撑。根据东共体的实际情况调研该国对职业技术人才在一定时间段内的需求趋势,确立重点培训专业并由孔子学院等中文教育机构中方承办院校牵头力量,统合所在省市区域在相关专业方向上有优势的院校和企业,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人员交流,多方合力成立孔子学院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多元主体支撑体。
03
创建因地制宜新模式
语合中心教育项目研究组在《构建“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一文中建议,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国别调研,对所在国职业技能培训、现有职业技能证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研究,确定分国别分领域整体实施框架和分阶段实施方案。
应遵循上述方案,开展东非共同体国别区域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教育基本情况的调研,根据东共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中国企业和公司在东非发展现状和趋势,发挥孔子学院在中文教育领域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东非共同体“中文+ 职业技能”教育,适时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形成“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


东非共同体“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在过去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是其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所形成的几种“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则是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也是未来东非共同体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牛长松 . 中非合作夯实非洲职业教育 [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8-19(7).
[2] 李宇明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 [N]. 人民日报,2015-09-22(7).
[3] 教育项目研究组 . 构建“中文 + 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9-123.
注:原文收录于《国际中文教育课题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选(第一辑)》,本文为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