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3日,由乌尔比诺大学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下设乌尔比诺大学孔子课堂共同主办的“多感官体验中国文化”(La cultura cinese attraverso i cinque sensi)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讲座及即兴工坊在乌尔比诺校区拉斐尔楼(Collegio Raffaello)举行。此次活动由乌尔比诺大学孔子课堂意方负责人高莉雅(Gloria Gabbianelli)主持,乌尔比诺大学中文教师杨欣歌主讲,乌尔比诺大学及孔子课堂师生约30余人参加。
在活动中,杨欣歌老师以关键词问答的形式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结合动态地图带领参与者“远程”旅行,为学生们展示了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通过欣赏民间节日舞蹈、聆听乐器演奏片段、触摸雕刻作品及传统服饰、闻品茶点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活动现场通过多感官体验直观感受中国西南部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地域特点。
讲座期间,杨老师还邀请了中国哈萨克族姑娘加地拉(Jiadila Hairala)远程连线,和大家分享了中国新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宗教影响、饮食习俗、丧葬礼仪以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此外,她还特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中文的经历——她在家说哈萨克语、在学校学习中文,可以听懂新疆地区的所有语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同学们努力学好中文。
在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云南省时,杨老师邀请了目前正在亚洲实地考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两位意大利跨文化学者朱莉娅(Giulia Sortino) 和马可(Marco Belluci), 为大家分享了在云南深入体验时拍摄的影音资料,并讲述了藏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语言文化。
在第二部分即兴工坊中,杨老师现场通过对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典型场景的介绍,以围绕“骑马”的民间欢庆舞蹈为出发点,让学生们跟着“动起来”,感受了蒙古族、傈僳族、彝族这几个不同民族经过岁月刻画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马背文化,并结合“摘葡萄”这个意大利常见的生活场景,带领学生体验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和萨玛舞的律动,从思维和肢体上跟随音乐真正“动起来”。在活动尾声,学生们都在自发地讨论跨文化互通的重要性,对学习多样的中国文化更加积极,也提出了很多具有深度的讨论课题。
杨老师表示未来希望可以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以更好地展示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她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文化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很多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学习中只驻足于几个大城市,并不了解中文学习能为他们真正带来的广阔天地。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他们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建筑和手工业技艺,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参与者通过沉浸式体验去感知蕴藏在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的民族性格。”
乌尔比诺大学孔子课堂自2015年11月15日正式揭牌至今,已有八年多的历史。期间,课堂积极与各方合作,为当地大学、中学以及社区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讲座和文化活动。未来,孔子课堂将继续本着平等尊重、开放包容的精神,为中意文明交流互鉴和友谊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