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先生做客罗马大学:“喷空不空,乐在其中”

2025-04-18 12:52:51

2024年12月6日下午,应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和东方学院的邀请,中国著名作家、河南文联主席刘震云先生莅临马可·波罗大厦,与中意两国师生及文学爱好者共聚一堂。本次活动吸引了包括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东方学院的中意师生,罗马大学其他院系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在罗马工作和学习的中国文学爱好者在内的200余人参加。活动中,刘震云先生围绕其代表作《一日三秋》和《一句顶一万句》(两部小说的意大利语译本均于2024年出版),结合多年的创作经历,以风趣幽默且富有哲思的方式,分享了他对人生与文学的独到见解。活动由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魏怡主持。曾翻译多部刘震云先生作品的意大利汉学家帕特里齐娅·利贝拉蒂(Patrizia Liberati)女士、东方学院汉学家艾丽桑德拉·布雷齐(Alessandra Brezzi)教授,以及出版意大利语译本的Elma出版社负责人也出席了本次活动,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对话与分享。

罗马孔院中方院长魏怡致欢迎辞

讲座现场

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塑造了一个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来自意大利的神父老詹。在河南延津传教的40年间,他的外表几乎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模样,但始终未能成功解答穷苦人提出的“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然而,正是因为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老詹这个名字在他去世后成为当地语言的一部分,用来指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正如刘震云先生所言,“有老詹的延津和没有老詹的延津是不同的”。这部作品迄今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老詹这一人物形象也广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刘震云先生谈创作历程

接着,魏怡院长抛砖引玉,请刘震云先生就河南特有的表演形式“喷空”对《一句顶一万句》在语言和形式上的影响,以及“玩笑”这一主题在作品中的反映,进一步介绍《一句顶一万句》和《一日三秋》两部作品。刘震云先生表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文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他解释说,“喷空”不仅存在于中国,在意大利也有。所谓“喷空”,就是喜欢高谈阔论,说些有的没的。以“有的”为基础(物质),在这些基础上生长出许多“没有的”东西。“喷空”起初是喜剧,喷着喷着就成了悲剧。一口口的唾沫甚至可能淹死一个好人。刘震云先生进一步阐释道:“好的文学家一定是好的哲学家。喜剧的底色一定是悲剧,悲剧的底色也一定是喜剧。悲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喜剧,喜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悲剧。这就是‘喷空’的哲学道理。”

现场学生用中文提问

随后,刘震云先生以另一部小说《一日三秋》为例,探讨了“玩笑”的含义。他指出:“‘玩笑’是一个生活的名词,一个文学的名词,但首先是一个哲学的名词。”小说探讨的是笑话与个人、群体、民族乃至地域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说道:“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一看,却发现自己把一生过成了一个笑话,而这恰恰是一种常态。”在小说中,有一个名叫花二娘的少女,她活了3000年,总是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寻找笑话。如果一个人讲的笑话不好,她就会让那个人背着她去喝胡辣汤。然而,花二娘本质上是一座山,她会转眼将那个人压死。她始终不理解,为何一个人能把自己活成笑话,却不会讲笑话?于是,这个问题就上升为哲学的探讨——那个人是被不会讲笑话压死的,或者说,被“严肃”压死的。

现场学生用中文提问

此外,刘震云先生还提到了《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女主人公,通过她的经历进一步探讨了文学中的幽默与哲理。在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花了40年试图纠正他人的看法,努力向世人说明自己不是一个坏女人。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取信于人时,就去跟自己养大的一头牛倾诉。牛死后,她失去了最后的倾听者,最终选择去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上吊。然而,承包这片土地的人却劝她另选一个地方,以免影响土地的名声和未来的收益。通过这个故事,刘震云先生表达了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幽默永远不是词句的幽默。词句的幽默对脱口秀有用,但对文学没有用。细节的幽默好一点,比细节幽默更好的是情节;比情节好的是人物和故事结构;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道理。”

刘震云与罗马孔院中方院长及教师合影

在活动中,翻译家Liberati女士也分享了她作为翻译的感受。她表示,刘震云的作品并不像一个人居高临下地说教,而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如同牵着读者的手讲故事。这种亲切感使得作品更易理解,也更便于翻译。讲座之后,刘震云先生悉心回答了观众们的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他强调,见识与哲思对从事创作的人至关重要。

罗马孔院中方院长魏怡向刘震云赠送礼物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电话: 86-10-63240618
传真: 86-10-63240616
邮编: 100083
邮箱: info@ci.cn
社交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