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琅孔院的汉语情缘:一场跨洋的文化重逢

2025-06-02 10:28:51

       2025年2月26日至27日,玛琅理工大学窗外大雨拍打着窗玻璃,礼堂展位前人潮涌动。作为在印尼工作两年的中文志愿者教师,我站在孔院展位前,看着不同肤色的参与者尝试握毛笔写汉字、争相参与投壶游戏,心中涌动着难言的感动。这场文化展览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无数人对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向往。而两日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两个跨越时空的“重逢”——它们见证着文化传播如何悄然改变生命的轨迹。

旧友重逢:Rama的汉语进阶之路

        本次活动参与者很多都是来自玛琅理工的学生,我见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大部分是两年前在文化展览上结缘,他们闻讯纷纷赶来。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人群中快步走来——Rama,这位曾让我记忆深刻的大一新生,此刻正用流利的中文向我打招呼。两年前初遇时,他还是个对着孙悟空陶瓷面具惊叹连连的汉语初学者,只能用单个字词进行简单交流。那次展览中,我为他讲解展出的《西游记》主题文创孙悟空面具,他对此非常感兴趣,并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汉语,这样就可以了解更多中国的故事,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时光见证着承诺的分量。如今的Rama努力用汉语分享了他这一年多的生活:除了在学校上中文课,每天他还会在YouTube上看中文视频、用多邻国学习汉语词汇,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去年还参加了一些中文比赛,并在演讲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他的学习轨迹令人惊叹!他还补充道,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觉得很困难,因为和母语印尼语不同,汉语有声调和汉字,很让他头疼,但一想到学好汉语就能更好地探索中国,便咬咬牙坚持下来了。现在他积累了很多汉语词汇,觉得汉语学习也没有一开始那么困难了,他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将来能够在中国读研和旅游。听到Rama分享的故事,我们感到非常开心。孔院通过文化展览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学习兴趣。

从非洲草原到水墨丹青

       参加这次展览的除了印尼本土学生外,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小女孩Annick。当我在向其他学生示范如何使用筷子时,展厅另一边,她正举着国旗四处张望,然后紧握着手中的国旗迎面向我走来,很激动地问我们这里是不是孔院展台。当我点头说“是”的时候,她很开心地和我还有她的同伴们说,她在马达加斯加的孔院学习了五个月的汉语,现在在印尼留学。这个曾在非洲大陆接触中国文化的女孩,此刻在印尼重逢熟悉的“Confucius Institute”,兴奋得双颊绯红。Annick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她觉得学汉语最难的部分是写汉字,于是我向她介绍了如何使用毛笔,如何写简单的笔画“横”“竖”“撇”“捺”,并告诉她基本的书写顺序,教她简单汉字“一”“二”“三”“人”的写法,以及一些字形和字义联想的方法。我递过毛笔,蘸着清水在石板上写“一”。“试试这个,像印度洋的海平线。”当她发现“人”字撇捺交叉处恰似朋友相拥时,突然蹦出一串中文:“这是‘你’和‘我’在跳舞!”Annick表示,原来学习汉字还可以这么简单有趣,以后要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记住更多汉字。她还体验了筷子夹乒乓球、投壶等游戏。最后她表示想和我们孔院的学员和老师们多多学习汉语,还要参加更多文化活动。

        文化的传播不是潮水漫过沙滩,而是细雨浸润土地。当汉字笔画成为连接六大洲的隐形丝线,我深知——这场始于展台的文化对话,终将在世界尽头开出千姿百态的花。文化展览从不只是展示器物,而是为每个好奇的心灵打开一扇窗。那扇窗外,早已有人架起通往远方的云梯。

 

作者简介:邓招月,2023年—2025年印度尼西亚玛琅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电话: 86-10-63240618
传真: 86-10-63240616
邮编: 100083
邮箱: info@ci.cn
社交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