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黄昏,心往之:一位七旬牛津学者的中文之路

2024-09-20 10:36:41

Dr Helen A Bergen (海伦)

1970-2003年:在新西兰与澳大利亚                 求学和任教

2004-2014年:在牛津大学精神科学院         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2013-2017年:在牛津大学语言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习中文

2018-至今: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              学习中文

 

 

近黄昏,心往之:一位七旬牛津学者的中文之路 

 

 我这个七旬牛津“晚学”,住在美丽的泰晤士河旁边,一向热爱探险。大概十二年前,我有点担心,如果没有做研究的挑战,令人着迷的乐趣,如何过退休后的日子呢?结果就是,我接受了不可思议的挑战:学习汉语,并探索中国文化的宝库。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个人和中国都有巨大的变化,我与中国的故事也穿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童年时,我单纯地认为中国很神秘,倒是听说过孔子的名言名句。我上大学的时候,跟亚洲同学交了好朋友,学会了打羽毛球,用筷子吃中餐,为将来与中国亲近打下了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我亲自接触中国文化。2011年, 命运的齿轮转动了,我第一次去中国参加学术会议,在一些名胜古迹游览了五天。我发现随处皆是既壮丽又精彩,充满历史、浪漫和诗意的故事,并亲眼见证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超速发展的成果,令人佩服。这次精彩的经历挑动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激情,尤其是,对汉字的好奇心。我回家以后,迫不及待开始学习汉语,报名参加了牛津大学语言中心初级中文课,每周都兴致勃勃地去上课,并且喜欢自学,练习写作。2015年,我的汉语能力进了一步,决定再去中国,这次跟老公度假两周。我是交流的负责人,当然有点紧张,但是一切顺利。我这个白头老太太说中文,使当地人十分吃惊,也增强了自己口语的自信。第三个阶段是2017年,我再去中国的时候,几乎有了“归属感”。我与当时的中文老师景伟十分亲近,仿佛他真的是我的儿子。因此,我和老公去了上海拜访景伟的父母。他们热情地款待我们好几天,真是难以忘记的时光。后来在法国,景伟的婚礼上,我和老公担任他的证婚人,我还用中文致辞,真的是一种荣幸。2018年,我在牛津大学报名的高级课程,突然被取消了。幸好我早知道孔子学院中文教育举世闻名,对孔院的网站很熟悉。因此,我惊喜地发现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有一所孔子学院,提供不同难度的中文课,还有汉语角、书法课和各种节日活动。从此,我就成了孔院的头号铁粉,甚至疫情期间,我坚持参与孔院线上高级课,也享受太极拳的免费活动。课堂以外,我也和孔院的老师们成为了忘年之交,常邀请他们到我家里做客。随着年纪的增大,在遥远的地方想念中国的风土人情就成为了第四个阶段。目前由于我老公身体的原因,我们再也不能去中国走走看看,真是遗憾。为了消愁解闷,我经常上网看中国电视剧,这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中国,也能提高中文水平。另外一个让我乐此不疲的爱好就是研究唐诗,也试一试把自己的灵感变成一首古诗。我经常迷上了一首诗好几周才冒着班门弄斧的“风险”把它分享给老师看一看。还有最近两年,我忍不住提笔自述人生,自传《与猫的回忆录》反映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不断修订这些写作的过程中,也筑牢了我与孔院老师的深厚情谊。

  也许你想问,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分享我与中国的故事?因为深知岁月不饶人,但还来得及倾诉心肠。十二年的中文学习之路,有太多的幸福和收获,如果我的经历能启示其他人踏上新的道路,这就是我做出的微小贡献。最重要的是,我想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厚爱,以及对孔子学院所有尽心尽力给我启示的老师们,感激涕零。如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岁月荏苒,仍期与你一路同行!

 

 

2024年8月于英国牛津

 岁月荏苒,仍期与你一路同行!

联系方式
地址: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电话: 86-10-63240618
传真: 86-10-63240616
邮编: 100083
邮箱: info@ci.cn
社交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