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号,北京时间早上6:00,中国河南郑州
“同学们,晚上好!”
“老师,晚上好!”
“哈哈,老师那里不是晚上,是早上。”
……
如果我的大脑会像《头脑特工队》中描绘的那样可以分类储存记忆的话,那么上述的一幕将会被存入永久记忆之岛,在经年累月之后仍会常常取出,自豪地介绍给他人。那么今日趁着这段记忆最清晰,尚未因时间流逝而夸张变型时,由我讲述一番。
故事的开始,是挑战与不安。因为疫情我的教学生涯始于网络,我与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成了“网友”,大家千山万水相逢于ZOOM,由此便有了开篇的一幕“早上的人道晚安,晚上的道早安”。顺着耳机线传来的带着轻微“滋滋”电流声的话语无法阻挡外向者热情的回应,而一块小小的屏幕似乎也给了害羞者一处避免与他人眼神碰撞的安静课堂。然而隔着小小的屏幕,我们之间也隔绝了世界的山川河海。我不禁询问自己:在这小小的网络一角,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真能传达知识的温度?我希望从学生的脸上找到想要的答案,然而模糊的灯光、偏僻的角度、甚至是冷漠的漆黑一片都让我无功而返。我不甘。于是再次寄望于从他们的话语中得到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于是我化身成为 “提问狂魔”,我一次次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可惜,我得到的常常是漫长的沉默与尴尬的氛围。
无奈与迷惘让我踌躇起来,我上课的声音小了,我的问题少了,我的课冗长无趣。我自己下课后也会觉察到,于是更加不甘,我希望我的线上教学能有更多的独特性,给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像病入膏肓的人四处求医问药——关注各大教学公众号、观摩名师课堂、查找文献、参加培训。慢慢地我接触了解了“多模态”教学课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线上奖励机制、彷佛身临其境的在线直播……
我意识到了学生的迷茫不足为惧,如果老师自己本身都感到迷茫无措时才真正应该敲响警钟。无暇捶胸顿足地陷入懊悔,我必须立刻做出改变。为了打破隔阂,我决定让我的线上课堂也充满生命力。在我们学习“砍价”的话题时,我和妈妈去到市场,我让妈妈买菜的时候挑选并与店主讨价还价,我就在一旁拍摄。刚开始有些尴尬,因为在意旁人惊异的目光,也暗暗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真的有效。但是在课堂上播放这段视频时,学生们都在认真观看,对视频中的场景都很感兴趣。视频结束后我再次忐忑地抛出问题:“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跃跃欲试,但又组织不好语言,我把问题换成“我妈妈正在做什么?”大家便开始自信满满地回答“买东西”。我乘胜追击“她买了什么?”,大家思索了一下回答自己认识的食物。最后我又问“这些苹果多少钱?”大家有些迟疑,似乎因为有两个不一样的价格,大家感到为难。我又打开视频,从询价处再次播放,于是我再次分开提问“老板说苹果多少钱?妈妈觉得贵吗?妈妈怎么说?……”这次课堂算得上“起死回生”,从死气沉沉到积极踊跃,课堂改革的第一仗让我确认了课堂应有万千的可能性,它比线下的课堂更有弹性,更加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疫情渐渐结束,一切与从前相同又不同。但记忆之岛里的碎片告诉我,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教育的本质——激发潜能,传递温暖,永远不会改变。而我,也将继续带着这份经历,在未来的教学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2023年1月10日,秘鲁时间晚上7:00,秘鲁首都利马
“同学们,晚上好。”
“老师,晚上好。”
“我刚来到秘鲁,想去旅行,大家有什么建议给我?”
“老师,秘鲁最有名的马丘比丘!”
“老师,秘鲁最美的Titicaca湖!”
“老师,秘鲁最高的Huascarán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