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3日,由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第十届意大利-圣马力诺孔院本土教师培训暨研讨会顺利举行。此次培训的主讲嘉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铮教授、葡萄牙科因布拉孔子学院周淼教授以及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和马真教授,从语言本体、文化、文学等不同角度拓宽本土教师视野,深化中西文化交流与理解。培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Federico Masini)、中方院长魏怡主持会议,来自中国、意大利、葡萄牙的50多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
开幕式上,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Federico Masini)、中方院长魏怡发表致辞,并对与会专家和教师表示欢迎。
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铮教授以《跨越语言的边界》为题,从杭州西湖的马可波罗雕像出发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中国与意大利之间,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利玛窦(Matteo Ricci)、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则代表了中西方交流的三个不同时期。最后,文铮教授强调在文化交流中除了克服语言障碍外,也要克服非语言障碍,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葡萄牙科因布拉孔子学院葡方院长周淼教授以葡萄牙民族诗人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ões)的作品为例,分享并赏析了其部分作品。提及卡蒙斯与中国的联系,周淼将其比作“中国的屈原”。她认为文学超越国界,其独特的温柔细腻能够治愈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挤压的人类精神世界。这些诗人和文学家属于全世界,当他们的作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就能够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宝藏。
来自北京大学的陆俭明教授从宏观方面解析了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指出提升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重视和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他强调,由于汉语口语与书面语不同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汉字的难关,需要教师给予特殊的引导和帮助。陆俭明教授还介绍了美国中文教学界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的汉字教学新模式——“电写为主,笔写为辅”,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电写开路,笔写跟进”,并鼓励与会专家和教师进一步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案,希望各方能够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
同样来自北京大学的马真教授立足于教学本身,鼓励教师树立研究意识,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她以“反而”“好端端”“常常”“往往”等虚词的应用场景为例,展示了在具体语义背景中反复思考的过程。马真教授指出,在研究和教学中,有时需要采用剥笋壳的方法,层层深入,以获取更好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本次罗马孔院教师培训为期两天,旨在通过不同视域下的研究,提高国际中文教育师资质量,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内生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