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4日,“中埃古文明交流”暨“郭沫若文化周”学术交流活动在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隆重举行。苏伊士运河大学校长纳赛尔·赛义德教授,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贾布教授、中方代理院长张廷洪先生协同孔院师生等200余人对来访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进行亲切的交流。本次专家代表团一行8人,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由邬文玲副所长带队。
活动伊始,纳赛尔校长对远道而来的中国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讲道:“我在广州生活了四年,非常怀念中国的生活和中国的朋友。中国在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研究中国的埃及学者都应该去中国实地考察一下,把中国经验带回埃及。”邬文玲副所长对苏大校方的接待表示了感谢,同时向纳赛尔校长介绍了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构成、职能以及本次访问的目的——加强中埃两国学术交流,她提议后期双方签署学术人才互访协议,共建人才培养的长期合作机制。
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贾布教授则回顾了中埃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他表示:“郭沫若先生曾两度出访埃及,是中埃友谊的推动者和见证人。苏大孔院将一如既往地开展中埃古文明、郭沫若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交流活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们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愿望。”邬文玲副所长回应说:“中国与埃及均为世界文明古国,新中国成立后,埃及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加强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两国关系。”
随后,苏大孔院在剧院举办了“郭沫若诗歌朗诵比赛”及“郭沫若诗歌主题书法比赛”,邀请到访嘉宾担任评委对学生们的表演及作品进行评选。参赛选手把郭沫若先生的诗歌演绎得惟妙惟肖、感人至深,他们朗诵的《天上的街市》《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拨动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心弦。在书法比赛环节,他们沉心书写,经由手中的笔墨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通过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展现出自己对中国书法审美的体会。此时此刻,郭沫若先生的诗歌作品跨越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真正达到了“美美与共”的境界。
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四年级的白莎莎同学获得了诗歌朗诵比赛的一等奖,来自埃及英国大学的夏苗苗同学斩获了二等奖,其他5名选手则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优秀奖。同时,在书法比赛单元,来自苏伊士运河大学的文弦思凭借作品《长城》获得了一等奖,来自英国大学的王艺凭借作品《长城》荣获二等奖,其他4位选手则获得了三等奖和优秀奖。
开幕式及诗歌朗诵与书法比赛结束后,下午1点30分,孔院师生和代表团成员又举办了学术交流座谈会。哈桑·拉贾布教授做了题为“文明古国的灿烂历史文化对比——埃及与中国”的简短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专家们则就“出土简帛记述的古代中国”(邬文玲)、“殷商古文字系统”(刘源)、“三至五世纪中国书写载体的变化和影响”(戴卫红)、“唐代包容汇聚的古代文明”(刘子凡)、“中国先秦青铜器”(苏辉)、“郭沫若纪念馆与郭沫若研究”(张勇)等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经过近两个半小时的交流,在场的埃及学生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充满了好奇与敬佩,同时也对专家们展示的中国同阿拉伯国家交往的历史兴味盎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表示:“希望以这次学术交流为契机,今后能够与苏伊士运河大学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建立两个伟大文明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
2016年,郭沫若纪念馆、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共同建立了“郭沫若中国研究中心”并举办了学术论坛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出了一个中埃两国之间的高端学术交流重要平台。